打造技术鹰眼,助力执法创新——市食药检院胡青工匠创新工作室为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第一批食品安全行政执法指导性案例》提供技术支撑
2025-04-16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默认 【字体: 大 中 小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AG官网
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总结全国执法实践,发布《第一批食品安全行政执法指导性案例》,旨在通过指导性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统一执法尺度、促进执法规范化、增强公众法律意识,提升执法权威性。《第一批指导性案例》共包含7个案例,其中案例1号和2号为食品中非法添加新型药品衍生物案例,均由市食药检院胡青工匠创新工作室提供技术支撑。
案例1号涉案产品检出双醋酚丁、双丙酚丁、双辛酚丁、双环己甲酰酚丁等新型酚丁类物质,案例2号涉案产品检出新型那非类衍生物苯丙代卡巴地那非。该两案例共同特点是,检出的非法添加物均为国内外首次发现,无法定检验标准可依,无执法稽查先例可循。
市食药检院牵头协同国内多家检测机构,积极配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创新执法稽查模式。办案过程中,紧急建立检验方法,通过专家认定可用于案件稽查;参与化合物危害性专家论证,助力案件准确定性处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先后发布了《关于打击食品中非法添加那非拉非类物质及其系列衍生物违法行为的意见》(市监稽发﹝2022﹞74号)和《关于打击食品中非法添加酚汀(酚丁)、酚酞及其酯类衍生物或类似物违法行为的通知》(市监稽发﹝2023﹞94号),破解了全国范围内此类案件的查办难题,为同类型案件查处提供参考。
多年来,市食药检院作为政府实验室,在检验工作中始终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立足监管需求,深钻中药及食品中非法添加化学药品发现技术,针对新型非法添加物的新问题新趋势,基于千余种化合物数据库匹配、特征离子提取和生物活性筛选等多模式技术,创新发展了非靶向筛查平台,先后识别鉴定了30余个非法添加新型结构衍生物,助力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形成了打击新型非法添加物违法行为的新模式。
附: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发布第一批食品安全行政执法指导性案例的通知》链接网址和截图:http://www.samr.gov.cn/zw/zfxxgk/fdzdgknr/zfjcs/art/2025/art_4f4eb590e4dc44c3b3d1a7426b39e706.html